实录丨应急管理部2022年7月例行新闻发布会
应急管理部于2022年7月21日(星期四)上午10时在西郊宾馆(海淀区王庄路18号)举行7月例行新闻发布会。应急管理部新闻发言人、新闻宣传司司长申展利通报上半年全国自然灾害和安全生产形势,应急管理部监测减灾司司长陈胜、应急管理部应急指挥专员张家团、应急管理部救灾司副司长来红州、中国气象局应急减灾与公共服务司副司长邓世忠、中国地震局规划财务司副司长周伟新出席发布会,解读《“十四五”国家综合防灾减灾规划》,并回答记者提问。
应急管理部新闻发言人、新闻宣传司司长申展利主持发布会
申展利:
各位记者朋友,大家上午好!欢迎参加国家减灾委办公室、应急管理部新闻发布会。近日,国家减灾委印发了《“十四五”国家综合防灾减灾规划》,这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防灾减灾救灾工作重要指示精神和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积极推进自然灾害防治体系和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举措。我们很高兴邀请到应急管理部监测减灾司司长陈胜先生,应急指挥专员张家团先生,救灾司副司长来红州先生,中国气象局应急减灾与公共服务司副司长邓世忠先生,中国地震局规划财务司副司长周伟新先生,请他们介绍有关情况并回答大家提问。
按照惯例,我先向大家通报上半年全国自然灾害和安全生产形势。
一、上半年自然灾害形势
应急管理部会同国家减灾委有关成员单位,对2022年上半年全国自然灾害情况进行了会商分析。上半年,我国自然灾害以洪涝、风雹、地质灾害为主,干旱、地震、低温冷冻和雪灾、森林草原火灾等也有不同程度发生。各种自然灾害共造成3914.3万人次受灾,因灾死亡失踪178人,紧急转移安置128.2万人次,倒塌房屋1.8万间,农作物受灾面积3618.9千公顷,直接经济损失888.1亿元。
上半年全国灾害阶段性区域性特征明显,1-4月份,全国灾害形势较为平稳,5-6月份洪涝灾害较为严重,总体上南方灾情重于北方,主要呈现以下特点:一是全国降雨量较常年同期偏多,超警河流多,珠江流域汛情重,南方多地出现城乡内涝、山洪地质灾害等,给农业、工矿商贸、基础设施等造成较大损失。二是全国共出现19次强对流天气过程,少于近5年同期均值,风雹灾害点多面广,局地雷击事件造成人员伤亡。三是华南、华北、西北等地发生阶段性旱情,给局地农业生产造成影响。四是我国大陆地区共发生16次5级以上地震,主要集中在西部地区,未造成较大人员伤亡。五是全国共遭受18次冷空气过程影响,较常年同期均值偏多,低温冷冻和雪灾主要影响西南、中南等地。六是森林草原火灾形势总体平稳,未发生重大以上森林火灾。
二、上半年安全生产形势
上半年,全国共发生各类生产安全事故11076起、死亡8870人,安全生产形势总体稳定,呈现“三个下降”的特点,即:生产安全事故总量、重大事故、较大事故同比下降。但部分地区和行业领域事故多发,安全生产形势依然严峻复杂。
从地域看,新疆、西藏、重庆、甘肃、青海、辽宁较大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同比“双上升”,贵州、辽宁、湖南发生重特大事故。
从行业领域看:一是住建领域非法违法建设问题突出,发生了贵州毕节市第一人民医院金海湖新区项目工地“1·3”重大滑坡事故和湖南长沙市望城区“4·29”特别重大居民自建房倒塌事故;此外,地下施工作业、燃气爆炸事故多发。二是矿山领域事故下降,但非法违法开采问题突出,特别是发生了造成14人死亡的贵州黔西南州三河顺勋煤矿“2·25”重大顶板事故和造成8人死亡、13人受伤的贵阳市清镇市利民煤矿“3·2”瓦斯超限较大事故,影响极为恶劣。三是化工和危险化学品事故上升,产业转移项目和老旧装置屡屡发生事故,一些化工企业违法违规生产经营,动火作业和检维修等环节安全风险突出。四是交通运输业事故多发,民航铁路、水上交通和渔业船舶安全风险突出,道路运输发生多起10人以上的重大涉险事故。五是工贸领域中,冶金、机械等行业生产作业事故多发,钢铁、电力等企业环保设施新风险突出,一些工贸企业火灾事故多发,经营性小场所“小火亡人”风险较大。
各位记者朋友,以上是向大家通报的有关情况。下面,请应急管理部监测减灾司司长陈胜先生介绍《“十四五”国家综合防灾减灾规划》有关情况。
应急管理部监测减灾司司长 陈胜:
各位媒体朋友,大家好!近日,国家减灾委员会印发了《“十四五”国家综合防灾减灾规划》,这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防灾减灾救灾重要论述的具体举措,是我国国家层面第4个防灾减灾综合性规划,是指导新时代国家防灾减灾救灾事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对防范应对重大自然灾害风险,推进自然灾害防治体系和防治能力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规划》编制过程中,主要突出以下几点:
一是突出时代性。《规划》贯穿了中央对防灾减灾救灾工作的新定位、新理念、新要求,总结了2018年国家应急管理体制机制改革以来取得的成就和经验,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坚持底线思维、极限思维,把党的集中统一领导的政治优势和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加快补齐防灾减灾基础设施短板不足,构建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相协调的自然灾害防治体系。
二是突出引领性。《规划》落实“两个坚持、三个转变”要求,在体制机制、抗灾设防、监测预警、风险评估、基层减灾、救灾救助等方面设定目标,引领各地各有关部门聚焦目标、突出重点,统筹谋划主要任务和重点工程,实现全国一盘棋,提高全国防灾减灾救灾整体能力和水平。
三是突出基础性。《规划》坚持立足实际、强基固本、防治结合、综合施策,提高城乡自然灾害设防水平,夯实全社会防范应对基础。重点与已部署实施的自然灾害防治工程相衔接,推进实施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山洪灾害防治、抗旱供水保障、城市防洪和内涝治理、地质灾害综合治理、农村危房改造、地震易发区房屋设施加固、重点林区防火应急道路等工程,同时实施基层应急能力提升计划,推广灾害风险网格化管理,推进基层社区应急能力标准化建设,提升全民防灾减灾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筑牢防灾减灾人民防线。
四是突出综合性。近年来改革实践中,一些地区和部门反映风险隐患排查治理、各方统筹协调、综合应急保障、社会深度参与等方面亟待加强,对此,《规划》提出了编制自然灾害综合风险图和防治区划图、建设灾害综合监测预警系统、强化灾害预警和应急响应联动机制、加强应急力量建设和物资装备保障、强化自然灾害保险服务等主要任务和重点工程,着力解决地方和部门关心的薄弱环节和共性问题。
五是突出前瞻性。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规划》把握灾害孕育、发生和演变规律等特点,统筹谋划加强防灾减灾科研和技术攻关、推动学科和专业建设、建设国家防灾科学城、建设科普宣教基地等主要任务和重点工程,为适应新形势新要求提供防灾减灾人才储备和技术储备,增强发展后劲,提高极端情况下大震大汛等大灾防范应对能力。谢谢。
申展利:
新华社记者:
应急管理部一直在大力推进灾害信息员队伍建设。请问,这一举措的目的是什么?今年入汛以来,这支队伍发挥了什么重要作用?
应急管理部救灾司副司长来红州
应急管理部救灾司副司长 来红州:
感谢您对灾害信息员队伍的关注。目前,我国已构建完成省、市、县、乡、村五级灾害信息员体系,总量达100余万人,多为基层干部兼职,覆盖全国所有城乡社区,多灾易灾地区还实现A、B角配备。各级灾害信息员主要承担灾情统计报送职责,同时,还兼顾预警信息传递、灾害隐患排查、险情信息报送等任务,协助做好受灾群众紧急转移安置和生活救助等工作,可以说,他们是基层的“第一响应人”。建设这支队伍,主要目的是为了构建一张覆盖全国的灾情信息统计报送网络,确保基层有人报灾、会报灾,报得出、报得准、报得快。每名灾害信息员都扮演着“神经末梢”的角色,紧急情况下,能将灾情险情信息及时传递到“大脑中枢”,为各级党委政府抢险救援救灾决策提供重要信息支撑,最大限度减少人民群众生命财产损失。
今年入汛以来,全国各级灾害信息员已累计报送灾情险情信息26.5万条,特别是在今年南方“龙舟水”期间,福建、江西、湖南、广东、广西等地基层灾害信息员,及时传递灾害预警信息,先期果断处置突发险情灾情,第一时间转移安置受灾群众,有效避免了人员伤亡,减少了财产损失。以广西为例,河池市南丹县灾害信息员韦照洲同志冒险解救被洪水围困群众,天峨县灾害信息员王丰照、王让两位同志及时发现山体滑坡险情,26户41名群众提前转移避险,无一伤亡;桂林市临桂区灾害信息员谢喜生同志及时发现并处置山体滑坡险情,挽救了8户38名群众生命。这样的案例还有很多,在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这些同志都是全国灾害信息员队伍中的普通一员,也是百万灾害信息员的优秀代表。长期以来,正是有无数个像他们一样的灾害信息员立足基层,冒着山洪、泥石流、余震、滚石等危险,克服交通、通信不畅等困难,在灾区一线认真履职尽责,为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做出了突出贡献,在这里,我对他们的辛勤付出表示衷心感谢!
央视财经频道记者:
请问《规划》对“十四五”时期防灾减灾工作主要设定了哪些目标任务,有哪些亮点?
应急管理部监测减灾司司长 陈胜:
《规划》总体目标锚定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第一阶段到2025年,基本建立统筹高效、职责明确、防治结合、社会参与、与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相协调的自然灾害防治体系;第二阶段力争到2035年,基本实现自然灾害防治体系和防治能力现代化,重特大灾害防范应对更加有力有序有效。
在总体目标之下,《规划》明确了6个分项目标、2大板块12项主要任务。
一是围绕完善体制机制,一方面加强规范化建设,修订完善防灾减灾法律法规,建立健全重特大灾害调查评估制度,完善各类灾害应急预案和各领域标准规范,另一方面加强机制建设,建立健全自然灾害防治综合协调机制,完善齐抓共管、协同配合工作格局。
二是围绕减轻灾害风险,突出源头管控,将灾害风险评估等纳入国土空间规划编制要求,建成国家自然灾害综合风险基础数据库,编制综合风险图和防治区划图,预警信息发布公众覆盖率将达到90%,年均每百万人口因灾死亡率控制在1以内,年均每十万人受灾人次在1.5万以内,力求最大限度减轻灾害风险。
三是围绕高效救灾救助,增设中央救灾物资储备库,健全救灾应急响应机制和各项救助政策,加强预警与应急响应联动,灾害发生10小时之内受灾群众基本生活得到有效救助,切实把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落到实处。
四是围绕夯实防灾减灾基础,部署防灾减灾科技支撑能力建设重大项目,鼓励防灾减灾救灾产业发展,夯实防灾减灾救灾的基层组织体系,广泛开展防灾减灾科普宣教,全国城乡每个村(社区)至少有1名灾害信息员。谢谢。
人民网记者:《规划》对气象预报预警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请问“十四五”时期,气象部门在这方面将开展哪些工作?
中国气象局应急减灾与公共服务司副司长 邓世忠:
我国是世界上气象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气象及衍生灾害占自然灾害的70%以上,气象防灾减灾是自然灾害防御的重点。
“十四五”期间,中国气象局将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气象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落实国务院印发的《气象高质量发展纲要(2022—2035年)》,加快推进气象现代化建设,积极构建科技领先、监测精密、预报精准、服务精细、人民满意的现代气象体系。重点是加强科技创新,实施国家气象科技中长期发展规划,强化气象灾害成因的机理研究,发展自主可控的地球系统数值预报模式。完善气象灾害立体监测网络,强化气象灾害的跟踪识别,卫星应用服务能力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基本建成无缝隙全覆盖的智能预报体系,暴雨预报预警准确率达到90%,强对流天气预警时间提前量超过45分钟。加强国家突发预警信息发布系统建设,实现预警信息5分钟内到达各级防灾减灾责任人,预警信息公众覆盖率达到90%以上。建立分灾种、分区域、分行业的气象灾害风险预估预警服务体系,发展气象灾害影响预报和风险预警业务。强化综合减灾,推进自然灾害防、抗、救全链条的气象服务保障,健全以气象灾害预警为先导的联动机制和递进式预警服务机制,筑牢防灾减灾的第一道防线,切实提升老百姓的安全感、幸福感。谢谢。
总台央视记者:
应急管理部应急指挥专员 张家团:
首先感谢您对防汛抗旱工作的关心。在我回答您的问题之前,我想简要和大家介绍一下“七下八上”的基本含义。
“七下八上”一般是指我们国家每年的7月下半月到8月上半月这一个月左右的时间。这个时期,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往往会被抬到最高的位置,我国的北方就会进入主雨季,南方像华南、东南沿海可能就要进入台风活跃期,在这个时段经常会发生大范围的强降雨过程,造成严重洪涝灾害。特别是北方地区,这个问题尤为突出。像大家可能比较熟悉的去年郑州“7·20”特大暴雨灾害、2016年河北邢台特大暴雨灾害。所以,这个时期是我国洪涝灾害风险最为突出的阶段。
根据预测,今年“七下八上”期间,我国主雨区在北方,松花江、淮河等流域可能会发生比较重的汛情,海河,包括辽河、黄河下游,以及珠江流域西部可能发生局地洪涝灾害。另外,江南、华南以及西北部分地方降水偏少,华东、华中一些地方可能会出现夏旱;登陆台风可能在1-2个,路径以西行为主。总体来看“七下八上”,今年防汛抗旱的形势还是比较复杂严峻的。为做好这方面工作,国家防总办公室、应急管理部高度重视,立足于防大汛、抗大险、救大灾,坚持防汛抗旱两手抓,千方百计,尽最大努力减少人员伤亡,最大限度减少灾害的损失。具体将采取以下几方面措施:
一是加强统筹协调压实各方责任。进一步督促各地落实防汛救灾党委政府主体责任,将责任层层压实到基层最末端。特别是督促各级包保责任人深入一线、靠前指挥,组织做好隐患排查、抢险救援、群众转移、救灾救助等工作。
二是加强会商研判及时预警响应。督促各级防指组织有关部门加强滚动会商,精准研判风险,及时发布预警,落实直达基层责任人的临灾“叫应”机制,强化预警和应急响应联动,做到应急响应启动关口前移,有针对性地安排部署防范应对工作。
三是加强隐患排查强化风险管理。督促各地强化防洪工程、淤地坝、山洪地质灾害风险区、城市内涝隐患点的巡查值守,及时消除风险隐患;沿海地区要注意加强海上作业平台、在建工程、渔船商船和近海渔排等设施的防台风管理。
四是全力转移避险减少人员伤亡。督促指导基层落实人员转移避险中“转移谁、谁组织、何时转、转到哪、如何管理”五个关键环节,特别要落实好孤寡老人、留守儿童和残疾人员等特殊群体转移避险措施,压实施工单位、外来游客等应急避险的属地管理责任,做到应转尽转、应转早转,尽最大努力避免人员伤亡。
五是强化抢险救援和救灾救助。聚焦重大风险区域和重点部位,加强统一协调调度,前置部署各类防汛抢险救援力量,快速出动、高效救援,确保第一时间搜救遇险人员。妥善安置受灾群众,全力做好救灾救助。
六是坚持防汛抗旱“两手抓”。高度重视可能发生的“夏伏旱”,及时研判旱灾风险,细化抗旱预案,督促各地加强水资源管理和科学调配。对旱区饮水困难情况要逐户排查,提前落实抗旱队伍装备,确保饮水安全。谢谢!
红星新闻记者:
我国是自然灾害多发频发的国家,地震多、强度大、分布广、灾害重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历史上有多次重特大地震造成了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请问“十四五”时期如何加强防震减灾能力建设,将地震灾害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
中国地震局规划财务司副司长 周伟新:
谢谢您的提问。我国地震活动强烈,地震灾害极为严重,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防震减灾工作。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防震减灾做出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为做好防震减灾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我国防震减灾事业不断取得新成就。
“十四五”时期,我国震情形势仍然复杂严峻,特别是一些地方城市高风险、农村不设防的情况仍然存在,与人民群众对地震安全的需求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国家减灾委印发《“十四五”国家综合防灾减灾规划》,应急管理部和中国地震局联合印发《“十四五”国家防震减灾规划》,对防震减灾工作作出新的部署。
“十四五”时期的防震减灾工作,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坚持统筹发展和安全,进一步夯实监测基础、加强预报预警,摸清风险底数、强化抗震设防,保障应急响应、增强公共服务,创新地震科技、推进现代化建设。
一是加强地震监测预报预警能力建设。加快建设地震监测台网,1分钟左右实现大陆东部2.0级、西部和近海海域3.0级以上地震自动速报,重点地区灾害性地震发生后10秒内发布地震预警信息。力争作出有减灾实效的地震短临预报。
二是加强地震灾害风险防治能力建设。加快开展地震探查区划评估,完成全国地震易发区地震灾害重点隐患调查,编制第六代地震区划图。加快推进地震易发区房屋加固改造,提高建筑抗震设防能力。
三是加强地震应急救援能力建设。震后15分钟内提供地震灾害自动快速评估意见,40分钟内提供地震灾害快速评估结果,60分钟内提供地震趋势研判意见,为高效有序开展地震救援任务提供支撑。
此外,我们在防震减灾公共服务、地震科技创新、信息化支撑、科普宣传和法制建设等方面也作出了具体安排,并实施中国地震科学实验场、第六代地震灾害风险区划工程等8个项目,全面提升我国防震减灾能力和水平,更好地保障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人民日报记者:
应急管理部监测减灾司司长 陈胜:
谢谢您对基层应急能力建设的关心。乡镇(街道)、村(社区)是防灾减灾救灾工作的前沿阵地。《规划》对加强基层应急能力建设作出专门部署:
一是以机构队伍为重点,建立健全基层防灾减灾救灾力量体系。健全乡镇(街道)应急、消防组织体系,实现有机构、有场所、有人员、有基本的装备和物资配备。加强灾害信息员队伍专业培训,建立健全社会化服务保障机制,提高隐患排查、预警信息传递、组织群众避灾避险能力。
二是以网格化管理为载体,提升社区灾害防范应对能力。深入组织开展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大力推广灾害风险网格化管理。推进基层社区应急能力标准化建设,实现每个社区“六个一”目标,即一个预案、一支队伍、一张风险隐患图、一张紧急疏散路线图、一个储备点、每年至少一次演练,不断夯实群防群治基础。
三是以宣传教育为抓手,提升全民防灾减灾意识和能力。加强资源整合和宣传教育阵地建设,推动防灾减灾科普宣传教育进企业、进农村、进社区、进学校、进家庭走深走实。充分利用全国防灾减灾日、安全生产月、全国消防日、国际减灾日、世界急救日等节点,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防灾减灾知识宣传、警示教育和应急演练,形成稳定常态化机制。谢谢。
凤凰卫视记者:
应急管理部救灾司副司长 来红州:
新京报记者:
针对在河南郑州“7·20”特大暴雨灾害等近年来发生的重特大自然灾害应对中暴露的不足,《规划》做了哪些专门的安排和部署呢?
应急管理部监测减灾司司长 陈胜:
近年来,我国极端天气灾害多发频发,在重特大自然灾害防范应对实践中,暴露了我国一些地方在防灾减灾领域存在诸多短板不足。为此,《规划》提出:
一是突出应急准备,强化大灾防范应对能力建设。建立健全统一权威高效的自然灾害防治综合协调机制,修订完善断路、断电、断网等极端情况下应急预案,加强关键救援力量预置、物资装备调运、灾后救助恢复等全方位准备,落实落细资源统筹、工作协同和任务分工等措施。
二是突出风险区划,强化各类灾害源头管控。将安全和韧性、灾害风险评估等纳入国土空间规划编制要求,编制修订灾害风险图和综合防治区划图,科学划定灾害风险区和控制线,推动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合理规划建设布局。
三是突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自然灾害设防水平。结合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实施扩大内需战略,跟进部署监测预警、抢险救援、综合保障等3个方面9项强基础、增功能、利长远的防灾减灾工程项目。
四是突出避灾避险,强化预警和响应衔接联动。制定灾害监测预报预警等标准规范,建立健全责任人“叫应”等气象灾害预警与应急响应衔接联动机制,强化社会面管控措施落实,必要时采取停工、停学、停业、停运、停止集会、交通管控等刚性措施,避免发生群死群伤事件。
五是突出宣传引导,营造全社会参与防灾减灾良好氛围。在防灾减灾科普宣教体系建设上下功夫,培养一批国家和省级防灾减灾宣传骨干力量,开发一批重大灾害事件案例库,打造一批线上线下培训精品课程,建设一批防灾减灾研究交流基地,以加大典型案例解读和警示教育,提高干部群众风险意识和应急处突能力。谢谢。
申展利:
今天的发布会就到这里,感谢各位记者朋友,再见!
· 实录 | 国务院安委办、应急管理部举行“高悬法律利剑 护航安全生产”新闻发布会· 实录丨应急管理部2022年5月例行新闻发布会· 实录丨应急管理部2022年4月例行新闻发布会· 实录丨应急管理部2022年3月例行新闻发布会